目前分類:醫療觀念 (93)
- Jan 28 Mon 2019 16:16
六種胸腹疼痛的鑑別診斷與治療
- Jan 21 Mon 2019 11:40
痠痛為什麼總是治不好?
自從筆者創出自己的超微針刀療法後,對於酸痛患者的治療效果較以往提升許多,超過八成以上的患者都可以在治療當下就得到一定程度的疼痛緩解,多數的患者六次內就可以畢業,但的確也曾經遇到了一些挑戰。
...
大約1-2成的患者,會有不斷的反覆發作現象。在診間時覺得已經好了很多,過幾天後又覺得情況變差;再治療一次後,當場又好了很多,但回去幾天又痛起來,讓患者與筆者都感到困擾。
...
但其實經過仔細的詢問後與觀察後,都可以發現一些蛛絲馬跡。如下圖所示,有些患者站立時彎腰駝背、頭是往前傾的,部分的患者的錯誤坐姿會造成背肌的嚴重負擔,或是常常低頭玩手機,這些錯誤的姿勢,都會不斷的再把我們的身體結構帶向壞的方向,抵銷治療效果而導致疼痛反覆發生。
- Nov 29 Thu 2018 20:39
根治的概念?
常有患者問我說,這個病會不會根治?或問,治療好了會不會復發?回答這個問題,常讓我花很多的時間在診間跟患者溝通,想想,還是來這邊跟大家溝通好了。
...
我常跟病患說,如果你說的根治,是無論你再怎麼不愛惜身體,或是按照過去讓身體生病的習慣或使用方式來使用身體的話,那絕對不會根治,因為你一定還會再發作。
...
其實我不太喜歡根治這個詞,因為會讓患者覺得,治療好了再也不會生病,事實上,上天給我們大部分人一個很好的身體,會生病一定是某些使用習慣出了問題,勞動、飲食、作息、不好的環境如潮溼.....等等,而把身體用壞了,醫生只是把它還原回去而已,如果致病因素還是存在,怎麼可能不再生病。
- Nov 09 Fri 2018 18:00
論醫學
前幾天晚上有一位老病人介紹的患者來看診,看的是8個月的雙大腿疼痛,久醫無用,但治療起來其實還算簡單,幾分鐘後患者不痛了,聲聲道謝,但我當時心裡想的是,當天下午的另一位也是看大腿的患者。
...
下午的患者主訴是左大腿表皮麻木10年,一般而言這樣的患者治療都會有效果,不過當天下午花了30分鐘,所有方法都試過了,患者仍無改善,是針刀治療經驗中少見的完全無效案例。
...
今天下午則是有個患者,之前幾次處理都現場好轉很多,但回家後總是時好時壞,無法完全痊癒,再度仔細檢查才發現,原來之前已經覺得是原始病源點的地方,其實也是被動受傷,身體其實有更根本的病變點,治療之後,好轉程度較之前更大了許多。
...
醫學就是如此,就算盡心力研究,總是還會遇到難以處理、或是反反覆覆的病情,只能平日繼續研究、摸索,臨床上更加傾聽病患的聲音,讓這樣的案例在自己的治療中,比例變得越來越少,期待可以趨近於零。
- Oct 26 Fri 2018 21:00
拼裝車...
...
有病患跟我描述他在別的醫師那邊被使用的針刀器具跟方法,聽了其實是訝異的,訝異的不是方法器具,因為之前在大陸上課也有上到,而是這樣的器具竟然有人會在台灣的醫療環境使用,其實心理是佩服這位同道的勇氣的。
...
這件事不值得一提,反而是這件事情讓我想到了之前一位前輩講的一番話,他說,你們這樣到處聽、到處學那一招兩招的,到最後也不過是一台拼裝車,成不了大器。當時其實讓我很不以為然,甚至還頗生氣,覺得他在臭屁甚麼。
...
這牽涉到中醫的學習、養成歷程。中醫在學校的基礎教育,因為涉及到課程設計為雙主修西醫的關係,所以在校期間大多數時間都在學習中西醫基礎課程,老師們很難再有時間教學生臨床技能。所以身為想努力學中醫的我們,就必須到處跟診、到處上課,到處零星的學習、吸收臨床技能,成為自己的血肉。
- Oct 22 Mon 2018 21:00
人性中的美好--平安是福
...
多年前剛出道,還在到處上課時,曾經聽一個講師很感慨的說,當他跟帶著小孩去看病的父母說自費藥的價格時,幾乎沒有父母會猶豫;但如果是小孩帶著爸媽去看病的話,常常就會猶豫,說要回去想一下,讓他覺得很感慨,父母對小孩,跟小孩對父母的態度,差別之大..
- Sep 29 Sat 2018 22:00
醫學倫理 ...
讀者應該都知道,我很少寫單一案例的,除非是特殊案例,其實是覺得寫起來沒甚麼意義,治好疾病只是日常生活,沒甚麼好特地寫的。
...
不過今天還是想來寫一個案例,講講一個觀念。患者是20多歲的大學生,主訴是腰痛連腳,走路跑步時會連到大腿、膕窩麻感,尤其頸部後仰時會加重,病程約半年。
...
看了許多的醫師,影像檢查只有腰椎4、5椎的輕微椎間盤突出,沒有醫師可以解釋他為什麼會這樣子,反而覺得他是過度焦慮,自己想太多,這樣的不理解讓患者受到極大的心理困擾。
- Sep 02 Sun 2018 21:00
診斷的始末,工具其實不是重點
早診一位媽媽帶著國小的小朋友來看診,當兩個人一起走進來時,就可以發現小朋友的左肩高,右肩低,表情略帶有痛苦。
...
坐定後媽媽開始說,小朋友常常腮腺炎,上次是右邊,這次變成左邊了,希望我幫忙治療腮腺炎,且別讓他一直反覆發作。
...
看了看小朋友左側耳前,並沒有很明顯的紅腫,觸診也無熱或壓痛,問診問小朋友是持續的痛,還是甚麼狀況最痛,回答是轉動脖子的時候疼痛,疼痛部位不是耳前,而是耳後。
- Jul 06 Fri 2018 16:00
當醫生變成了病人
耳鳴是筆者常常在治療的疾病,使用針刀之後,效果比以往好很多,雖然不見得所有的病人都會完全痊癒,但改善是通常會的。
...
周日筆者突然覺得左耳耳鳴嚴重,連在馬路上都只能聽到耳鳴的聲音,一開始只是想說太累了,局部循環不好,不以為意,但耳鳴持續到了禮拜一仍嚴重,突發性耳聾(耳中風)的疑慮就上來了,自己開藥到藥房抓了藥方開始服用,也用針刀幫自己治療。
..
禮拜二早上,耳鳴持續,伴隨著聽力減退,早上打電話給耳鼻喉科的同學,他要我快點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黃金期,我跟他預約了禮拜三早上。當天水藥仍繼續服用,針刀繼續治療,到傍晚漸漸好轉,耳鳴變小聲,聽力有回復的跡象,到隔天有更改善的感覺。
- Jul 05 Thu 2018 14:47
醫師的多重角色
在之前又之前的診所,有一位人很好的前輩,病患相當的多,患者總是願意排隊排很長來等候她的診,且患者常常一看就是幾個月幾年,讓當時我的覺得很奇怪,看病需要看這麼久嗎? 明明她開藥也還不錯。後來知道許多患者有對這位醫師的心理需要,甚至排隊三小時只為了見她一面,講幾句話,而的確這位前輩有著很強的撫慰人心的特質,我也自己受益過。
...
雖然如此,我還是一直堅持著我的風格,我的患者都知道,我常常要病患畢業,說好了就不用來了,沒事多運動,不用看醫生。雖然我也有長時間給我調養體質的患者,但畢竟是少數,大多數的患者都是幾次就好了,然後介紹新的患者來,這樣的模式。我比較偏向處理病患的疾病,而不是心理需求,我一直這樣的定位自己。
..
不過經由這次自己的生病,漸漸的筆者的觀念也開始改變,自己透過去檢查、看診,才發現對於自己非本科的專業,一次檢查結果,或是該專科醫師講的某個論點,原來都有安定心情的效果。今天早上跟老師的內科門診,真的也發現許多患者是抱著很多疑問的表情坐下來,在老師解答後,表情瞬間輕鬆了不少。突然發現,原來病患對醫師的需求,也許比重在心理上的依賴這方面,比我想像中的大很多。
- May 30 Wed 2018 18:00
在針刀與內科的路上 ...
近來的病患,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比例,是已經痊癒的疼痛患者,介紹來作疼痛的針刀治療的,漸漸的,因為針刀治療的人數上升,來拿藥治療內科疾病的患者,比例也因此逐漸的下降。
..
不過,筆者還是很迷戀內科的,畢竟也用中藥治療過大大小小的許多疾病,從腦部放電異常等大病,到各式皮膚病、腸胃、感冒、婦科雜病、睡眠疾病.....,所以筆者認為在這些內科疾病上,中藥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,而這個角色,不見得都可以用針刀取代,針刀最主要還是治療疼痛為主。
...
但可能是已經習慣了針刀治療的當場馬上有效,或是內科服藥一個禮拜就要看到患者的病情改善,早上面對一個誤打誤撞看找我看不孕的患者,筆者的頭腦馬上陷入了沉思,要看,或是轉介到認識的學姐那邊?(筆者自己也有點驚訝,會有這樣想把患者轉診的念頭)
- May 16 Wed 2018 18:00
治好久病的病人代表些甚麼?
有時候會看到一些案例分享,包含筆者偶爾也是,在下標時,標題為治好幾年、或是幾個月的XX疾病,不過筆者來越來越少這樣的下標,因為來找筆者的,幾乎都是久病,幾個月到20年的病人都有,對於治療這樣的患者,取到很好的療效,漸漸也覺得沒甚麼了。(不過當然偶爾也會有療效不如筆者預期的,筆者不是神醫,只是個普通醫師,也還在不斷兢兢業業精進醫術中)
...
今天想分享的是,久病真的代表比較難醫嗎?答案可以說是,也可以說不是。
..
先說久病為甚麼不會比較難醫?在筆者使用針刀治療病患的經驗中,只要找到病源所在,單次療效不太會因為患者病的比較久,就比較差;或是患者才剛生病,療效就比較好,兩者療效其實是一致的。差別只在於,病的較久的病患,病程比較容易反復,會需要較多次的治療,來穩固治療效果。
- Feb 12 Mon 2018 09:16
X光與斷層掃瞄(CT)檢查在疼痛治療中的迷思
現代醫學發達,人們有痠痛時,只要拖得比較久,都會去西醫做X光檢查、超音波檢查,找不出原因的話,西醫師可能就會安排斷層掃瞄檢查,最後,只要超過40歲的病患,通常都可以得到一些"解答",如骨刺、椎間盤突出、椎間空隙狹窄,有一些人則會再驗血檢查出僵直性脊椎炎等病症...
...
這時候,西醫師就會跟病患說,你的疼痛,就是這一些問題所引起,如果這些問題沒有解決,你就會一直痛下去,好一點的醫師會按照SOP來處理,先給消炎藥,還痛就安排復健,再沒用就考慮開刀,某些醫師就會直接安排開刀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