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ss.jpg
不是一個很習慣要病人固定回診的醫生,但似乎幫病人省錢也是會出了一些問題,來聊聊身體的慣性好了。
...
筆者覺得自己已經算盡責了,多數情況下,會讓患者在診間感到好轉一半以上,才會覺得責任已盡,但最近還是聽到一些介紹者,講他們介紹過來的人的回饋,說回去後幾天又痛,覺得無效,可能是筆者的衛教單說明的不夠清楚吧,只好寫文章詳細說明了。
...
人的身體是有記憶性的,多數的情況,人的身體結構處於健康的狀態,人不會覺得不適,當然也不會看醫生。但隨著使用習慣的錯誤,如坐姿、站姿的錯誤,過度使用同一動作的工作、勞動,或是低頭玩手機、辦公室的椅子、桌子、電腦螢幕的擺放錯誤,人體的結構會漸漸的偏移,往壞的地方變成一個錯誤的均衡,一開始可能完全沒有感覺,漸漸的容易痠,還不到痛,這時還不會想看醫生,等到日積月累,結構偏移越來越大,越來越痛,且身體的結構慣性已經保持在錯誤的位置時,才會想看醫生。
...
上段的關鍵字--日積月累,慣性讓身體保持在錯誤的位置。
....
當筆者面對病患時,會先找出患者身體失衡的位置與狀態,透過把張力過大、甚至沾黏的筋膜鬆解,來導正結構,通常患者就會獲得一定程度的緩解,但是否代表患者就不會再痛呢?看狀況!!
...
如果患者是急性的扭傷、拉傷,通常身體沒有一個往壞的狀況回逆的慣性,這樣的患者通常治療一兩次就好了。但如果患者是如同上文一樣,因為長時間的身體錯誤使用方式,而造成身體失衡,且有一個很大的慣性,會在治療後,讓身體再回到錯誤的偏移結構時,一兩次的治療通常是不夠的,要透過多次的治療與導正,讓結構重新回正,且保持在健康的慣性方向。
...
那到底要治療幾次才會完全好呢?說實在,每個人的狀況不同,所以說不得準,而每個醫師講的也都不太一樣,如復健科習慣要患者復健三個月到半年,有些醫師習慣叫患者回診6-8次為一個療程,一般就是醫師判斷在某項治療下,多數人會有較大進展的時間或是次數。如果要針對每個人的特殊情況,而能夠說出一個精確的數字,一般來講是困難的。
....
但能夠說的是,如果是一個長期使用習慣不當造成的疼痛,能夠一兩次治療就完全好的機率,應該是相當低的。而治療後當場好-->回去後,錯誤的身體慣性,加上患者又用過去讓身體受傷的使用方式使用身體-->又痛回來,這樣的機率反而是高的,在只有一兩次治療的情況下。
...
正確的觀念是,耐心面對剛開始治療時的反反覆覆,治療到好轉8-9成再停止治療,同時導正自己過去的錯誤使用方式,不再不當的虐待身體。透過這樣的治療加上導正使用習慣,讓身體的結構回逆,且恢復好的身體慣性(把結構往正常的方向回正的慣性),才是真正的根治之道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志立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