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今天一位女性患者,是被我治好的患者先生介紹過來的,主訴是腰痛,兩年前扭傷後,就一直沒有好過。腰痛對我而言一直不是困難的疾病,診斷後就開始了第一輪治療。
...
一開始的診斷是骨盆偏移,以及從頸椎、中背、下背筋膜緊繃的問題,而患者主訴是下背疼痛,所以先從骨盆偏移開始治療,並把下背筋膜感覺較嚴重的地方做鬆解,治療後患者有程度上的緩解,但單側轉腰仍痛。
...
接下來的治療是把下背筋膜作徹底的鬆解,期望可以達到更好的療效,治療後患者覺得有更加改善,但仍有酸楚感。這時因為患者也要看皮膚的問題,且有時患者會無法區別針刀後酸楚與原始疼痛的差別,就先請患者坐下,開始以望聞問切四診,開藥治療皮膚問題。
..
內科開藥後,再請患者起身動看看,患者明確的的說,還是疼痛,就請患者再趴下一次,把頸椎以及中背的筋膜做鬆解。
...
患者起身活動後,表情瞬間開朗,與前兩輪治療前那種充滿猶豫的表情完全不同,明確的說:不痛了,感覺非常的愉悅,而治療也就此完成。
...
針刀治療講求現場療效,但每個人的感受力差很多。有患者治療幾次後,很明確的跟我說:陳醫師你不用問了,我每次都是要回去兩天後才會感覺好轉;也有患者大概過五分鐘後,才能分得清楚有沒有好轉;當然也有患者就如同這位病患一樣,治療到原始病變點時,可以瞬間的感覺到疼痛的好轉。
...
所以臨床在驗證療效時,其實也是一種藝術,要隨著每位患者個體的感受差異,來調整療效評估的方式。不過,今天那位患者,一開始有些許療效,與後來治療到病變點,療效差別所造成表情變化的改變,著實令人印象深刻。
全站熱搜